Page 2 of 8

GCP – Cloud SQL 所謂的HA&MA

2018/06  更新

GCP修改了 Cloud SQL的HA機制說明

連結點我

主要就是多了一項

Master 60秒沒有回應時,將會啟動 Failover

總算是有達到基本的要求了,期待可以越來越完善

 

—————————–以下為原文—————————–

其實這篇算是發牢騷,一個簡單的抱怨

希望GCP能快點修改這種不成熟的HA

以往在AWS RDS上的HA機制是

當Master fail,背後的HA Server 會Switch上去

而GCP SQL 上的HA機制是

當Master fail,另一台HA Server 會跟你講

不會觸發,是的你沒看錯,HA Server不會甩你

然後官方文件跟你說觸發條件是

Failover is triggered when the zone where the master is located experiences an outage. If your master instance is experiencing issues not caused by a zone outage, a failover is not initiated.

不想貼google翻譯的話,小弟幫各位翻譯

如果你的Master在A區,Failover在B區,要A區掰掰了才會觸發

如果是A區你的Master掛了,請自求多福,看著B區那台Failover在笑你…

 

好吧,這就是問題,目前GCP給的回覆是無解,但會排入更新時程

請有使用SQL的朋友多保重…

 

另一個MA問題是,如果你的Master設定為 假設週一07:00-08:00 維護

你開了Failover與readonly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三台的MA Time

全部被鎖定跟Master相同

翻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MA Time一到,你的DB全部會被重啟

搭配上述的HA機制….你應該保佑你公司的服務不是7*24小時…

或是程式端最好寫好一點…

三經半夜設定MA Time的,自求多福吧

 

 

GCP – Stackdriver Logging 解決無法收集log問題

這兩天卡了一個問題

Stackdriver Logging的功能在Basic版本上也是可以使用的

但因為後來發現舊LOG檔案太大

中間停止收集

然後清空,再重新啟動時發現

LOG的收集停止了

 

這時去確認agent的設定檔

找 pos_file的路徑

vi 這個設定檔,會看到目前取得的資料值

把這一行清空,再將agent重啟

LOG的收集就恢復正常了

本來以為是直接爬LOG連續的爬

沒想到還有存進度的值….

 



 

GCP – 費用計算機

在AWS上有很方便的計算成本工具

相對的在GCP也有這樣子的工具

https://cloud.google.com/products/calculator/

使用方式有點與AWS不同

但還是大同小異,有需要的可以使用一下計算成本

再評估是否要使用GCP喔

GCP – 使用Image開機自動替換Hostname

這個問題在AWS上遇過,但是AWS即使使用AMI啟動

也是會替換成IP開頭的hostname

而在GCP上則是會沿用上一次壓成的Image

例如我原本使用 web-01的hostname 壓成Image

在使用這個Image啟動後的server還會是web-01

造成做一個就要連線修改一次

 

這時拿出AWS的經驗,先找出如何呼叫instance的metadata

 

再使用腳本替換掉,寫了一隻shell
#!/bin/bash

name=`curl “http://metadata.google.internal/computeMetadata/v1/instance/name” -H “Metadata-Flavor: Google”`

hostnamectl set-hostname $name

systemctl restart rsyslog.service

再啟動instance時,在開機啟動碼中填入即可

如果有其他的指令需要開機啟動,可以寫成一隻boot.sh

在壓成image時放入,然後再啟動instance時

一樣使用開機啟動碼去執行

例如,開機替換hostname並拉取web 的設定檔等指令

 

我寫完shell之後搭配變數使用,可以下 web 就拉取web設定檔

設定 ap 就拉取 ap設定檔等

減少手動部署時間

 

GCP – Server 加入HTTP 負載平衡

前陣子在修改架構時,要將目前的架構加入HA的概念

所以負載平衡是少不了的,但看了一下教學

都是從頭開始做的,現有的Server要加入有點麻煩

所以自己嘗試了一下,順手就寫一下文章

 

首先在需要加入的Server中,點選新建個體群組

修改名稱,其餘設定不變,在port的命名跟port號填上需要設定的

注意,如果server有分兩個az,則兩台的個體群組需要分開設定

如asia-a有web-01 但 asia-b 有web-02 ,則要設定兩組

預設的個體就會直接被套用進去,之後按建立即可

兩個個體群組都建立完成後

選擇網路服務->負載平衡

選擇HTTP(S)負載平衡,這裡有地方需要注意,如果對外服務port不是80、8080的話,只能使用TCP負載平衡,如8443這種port

名稱設定打上自己需要設定的,之後設定後端server群組,建立後端服務

如果是靜態服務的項目,如圖片檔,可以直接指向Bucket(Cloud Storage)

port不用設定,如果在設定個體群組有設定的時候,選擇個體群組就會跳出顯示

可以直接套用進去

設定可以使用CPU負載或是連線的要求數量去決定,這裡先用預設

之後新增健康檢查

這裡需要注意FW規則需要加入google檢查的IP網段

130.211.0.0/22,35.191.0.0/16 否則會永遠偵測不到存活,因為連不到

預設先用http 80 去get /

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地區有3個az,連續檢查兩次存活的話

那每次監測就是3*2=6次get,如果有一些防禦機制的話要留意

接著主機與路徑規劃不需特別設定,除非有不同的PATH要導向不同的個體群組

如 /web 給後端web群組  /member 給後端會員群組 這樣

 

接著設定前端,IP通常是設定一組,不是設定臨時

PORT只有80、8080可以選

完成後點選建立

就創建好了 

 

GCP – FW規則CLI指令

最近新工作都是使用GCP在環境的建置上

由於摸熟了AWS的規則,切換過來發現GCP的不同

為了快速的新增這些設定,CLI的指令就比較好用

然後一行一行塞又覺得很慢,所以寫偷懶的shell

在專案內啟用google cloud shell

會出現一個shell的視窗

這時就可以執行CLI指令了,但一行一行下太麻煩

所以我用shell的方式執行

vi fw.sh

塞了兩行,如果需要大量產生FW規則的話

就以此類推,例如

#!/bin/bash

a=123.123.123.123
b=111.111.0.0/16
c=111.222.111.111
d=222.222.222.222

 

#設定aIP可以連接
#gcloud compute firewall-rules create allow-proxy-to-b –allow tcp:8080,tcp:8443 –source-ranges=$a –target-tags=allow-a

#開放snmp給c監控
gcloud compute firewall-rules create allow-snmp –allow udp:161 –source-ranges=$c

#開放健康檢查使用
gcloud compute firewall-rules create allow-ha-check –allow all –source-ranges=$b

#開放公司內部IP
gcloud compute firewall-rules create allow-office –allow all –source-ranges=$d –target-tags=office

之後離開

chmod +x fw.sh

sh fw.sh

就可以快速塞FW規則進GCP專案了

AWS – RDS Restore to Point in Time

昨天犯了一個錯誤,用錯腳本,導致更新資料到資料庫時,更新到Production上

原本是要更新到空的Stage資料庫上的…

緊急發現的時候需要還原,但是距離上一次備份資料是前一天

中間的資料差損失會造成很誇張的後果

 

印象中記得AWS有一個Restore to Point in Time的功能

就直接硬著頭皮上了

使用Restore to Point in Time有兩個條件

1.RDS必須有開啟 Automated Backups

2.同上一點,備份的區間就是可以回復的時間區間

舉例:我備份檔案選擇7天,那在選擇還原點的時間就是這七天內都可選

 

確認是不是有開啟很簡單,確認RDS選單內有沒有出現一堆Automated就是了

系統會自動製作許多還原點的Snapshots

還原流程則是

1.選擇你當下需要還原的RDS,在Instance Actions中選擇Restore to Point in Time

 

2.會出現一個建立新RDS的畫面,主要需要留意上方出現的還原時間選擇點

系統會預設最後一筆還原時間,是當下的5分鐘之前

或是你可以選擇在你設定的備份區間之內的任一時間點

 

3.幫還原的RDS設定名稱,其他設定預設會與原本的RDS相同,如VPC、Multi_AZ等

 

4.Launch DB即可

接著將連線導回還原時間點新建立的DB,基本上就完成的還原的動作

我實際使用後檢查DB的時間

我建立是11:27:00的還原點,DB內的最後一筆資料時間為11:26:55

所以還是會有些微的誤差,但比起系統最後一次備份的時間,還是好太多了

提供給各位參考

 

AWS – EC2 快速建立L2TP VPN

最近有接到一個需求,因許多手機不支援PPTP的VPN協定

大多要求更安全的VPN連接方式

所以要建立一個L2TP的VPN,然後要在AWS上建置

 

之前我建立L2TP的時候是在實體Server上做的,基本上都快忘光了

也很懶得從頭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去做

只好開始找懶人包,在研究了三小時之後找到一個百分百完美版

https://github.com/hwdsl2/setup-ipsec-vpn/blob/master/README-zh.md

Lin Song (linsongui@gmail.com) 所建立的專案

基本上一鍵可以搞定

 

至於我這邊要補充的就是

PSK 的修改路徑 /etc/ipsec.secrets

LOG的開啟與debug模式修改路經 /etc/ppp/options.xl2tpd

新增帳戶在 /etc/ppp/chap-secrets

大致上是這樣子

 

應該是目前最簡單的安裝方式了

AWS – 線上繪製架構圖平台

今天討論事情才發現到

我沒有提供過任何的架構圖工具

所以補一篇文章提供一下我平常畫AWS架構圖的工具

https://cacoo.com/

免費版本只能輸出PNG

然後在 cacoo store商店內搜尋 AWS

即可找到AWS相關的服務套件

接下來就可以在線上畫架構圖了

另外也有雲端操作記錄的保存

萬一不小心關掉網頁 存檔之前操作記錄還是會留著的

Java Web 另一個選擇 Resin

兩年前曾經碰過的一套Java Web Server

當初是因為總監的要求才去研究,實際摸過之後發現其實效能很好

正常的Java Web 都是 Apache + Tomcat

然後開始有人用 Nginx + Tomcat

最後我是摸到了 Nginx + Resin

如果沒被修改掉的話,Yiabi應該還是我們當初建置的 Nginx + Resin 架構

 

首先官網是 http://caucho.com/

右上角就可以下載,這個是手動編譯版本

下載tar.gz版本之後 解壓縮 進到目錄之後編譯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resin

#修改設定檔

cd /usr/local/resin/conf

vi resin.properties

#註解拿掉

#web_admin_external : true
#port也在此修改
#修改設定vi resin.xml

修改webapp id與路徑

<web-app id=”/Maltese” root-directory=”/home/webuser/ResinJservRoot/Maltese”/>

修改自動deploy路徑設定
web-app-deploy path=”/home/webuser/ResinJservRoot”

如果有買專業版本的話,有cache機制可以使用

修改cache參數
vi resin.xml

在cluster 內增加
<server-header> </server-header>
<resin:if test=”${resin.professional}”>
<cache memory-size=”64M”>
<rewrite-vary-as-private/>
</cache>
</resin:if>

 

在<web-app-deploy 底下增加
<web-app-default>
<prologue>
<allow-servlet-el/>
</prologue>

<session-config>
<use-persistent-store/>
<enable-url-rewriting>false</enable-url-rewriting>
</session-config>

<resin:if test=”${resin.professional}”>
<cache-mapping url-pattern=”/” max-age=”5s”/>
<cache-mapping url-pattern=”*.gif” max-age=”60m”/>
<cache-mapping url-pattern=”*.jpg” max-age=”60m”/>
<cache-mapping url-pattern=”*.png” max-age=”60m”/>
<cache-mapping url-pattern=”*.css” max-age=”60s”/>
<cache-mapping url-pattern=”*.js” max-age=”60s”/>
</resin:if>
</web-app-default>

接著是啟動與停止指令
啟動
/usr/local/resin/bin/resin.sh start
停止
/usr/local/resin/bin/resin.sh stop

效能上來說比tomcat快上約40%

不過免費版本最好的就是搭配Nginx使用

比較彈性也方便

© 2024 Kila's IT Home

Theme by Anders NorénUp ↑